(通讯员 刘明舒 陈轩)4月28日上午八点半,我院“世界文学中的拉美和中国”系列讲座主旨讲座第四讲《演绎不可能--魔幻现实主义的舞台改编》于外国语学院613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玛吉·鲍尔斯教授(Maggie Bowers)。“潇湘学者”斯蒂芬·哈特教授(Stephen Hart),比利时鲁汶大学西奥·德哈恩教授(Theo D’haen)秘鲁塞萨尔大学豪尔赫·岸本教授(Jorge Kishimoto),西班牙语专业负责人邢鸿儒博士等到场参会。
玛吉·鲍尔斯教授在讲座中详细探讨了戏剧改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首先,她以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为例,展示了戏剧舞台是如何精细地描绘现实的。通过这个例子,她指出了戏剧中的“空舞台”概念,即通过极简布景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使他们与现实产生互动。
其次,玛吉·鲍尔斯教授又通过《耶路撒冷》和《天使在美国》等作品展示了剧场的幻觉技巧是如何帮助魔幻现实主义实现舞台改编的。她认为这些作品都巧妙地利用了剧场的幻觉技巧,通过那些复杂的舞台设计和独特的音响效果,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既可信又奇幻的场景。
随后,玛吉·鲍尔斯教授又谈论到戏剧改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时,也常通过非传统角色刻画、互动式观众体验、继续木偶和数字投影等方式来增强观众的真实感、信服力。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便使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增强观众对超自然元素的信服力。她指出,通过这种方式更多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能够搬上戏剧舞台,实现奇幻与现实相结合,探讨复杂主题,引发对社会议题的讨论。
最后,玛吉·鲍尔斯教授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魔幻现实主义便在世界各地的戏剧中逐渐流行,全球各地的魔幻现实主义戏剧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但同时也面临跨文化改编的重大挑战。例如,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剧团就正在探索新的魔幻现实主义形式,并希望为这一流派带来创新。就此,她强调在戏剧中处理魔幻现实主义时需要把握好微妙的尺度,以确保它不偏离超脱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舞台改编需要微妙的处理和创新的舞台技术,来使观众在现实与奇幻之间游走,产生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反思。
讲座结束后,斯蒂芬·哈特教授对玛吉·鲍尔斯教授关于魔幻现实主义戏剧改编的解析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讲座最后,邢鸿儒博士向玛吉·鲍尔斯教授表达了诚挚谢意,并与她共同探讨了对拉美地区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进行戏剧改编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