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1年3月,是湖南省首家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建学院。学院现设新闻、编辑出版、广告、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视听传媒6个系,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6个本科专业。
在近两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科位居全国同类学科20名左右。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填补湖南省空白,并入选国内一流培育学科。2019年新闻传播学科被批准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告学专业获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通识博雅教育、全媒体新闻学实验班与专业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成果连续3届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指出:“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学院牢记总书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总纲领,全力推动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育工作。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坚定人才培养政治方向
(一)突出党建引领高扬精神旗帜
学院素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传统。近年来,又先后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原所长尹韵公教授、湖南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尹飞舟教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张丹丹教授等一批政治素养高、专业实力强的全国知名专家与业界翘楚,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的新闻传播学院中,首家研发开设《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解读》课程,并纳入专业基础必修课,为课程专门组建包括学科带头人尹韵公教授在内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将《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重要文献纳入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同步开展马新观经典阅读活动。在首届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评选中,学院一举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张小春副教授主持的“致远”名师工作室,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学院坚持“凡有必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使用率达到100%。强调骨干教师在马新观教研前线打头阵,肖燕雄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解读及阐释》广受欢迎,蔡颂、周国清、徐新平等教授主编或参编《网络舆论教程》《新闻学概论》《讲好中国故事的道法术——口才与演讲实训教程》等多部广受好评的马工程教材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翁杨副教授主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原著选读》获评省级一流课程。
(二)创新思政抓手强化课程思政
学院始终坚持将思政作为教学主线来抓,常态化举办“教师思享会”、优秀课堂教学示范活动等教研教改活动,基层教学组织充满活力,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教研室等多次获得省校表彰,多次组织召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与党媒’高峰论坛”等学术研讨会,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新闻志向。各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从不同角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新闻学专业以新闻调查与深度报道为切入点,广告学专业以公益广告创作为发力点,贯主流价值观于课程始终,润真、善、美于每一个专业知识点。
学院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统筹推进名师团队、教研课题、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等工作。尹韵公教授主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是湖南省首个新闻传播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蔡颂教授获湖南省高校思政“名师示范课”一等奖,陈淼副教授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李艳副教授获湖南省大思政课堂微课竞赛一等奖。乔玉为博士获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立项。陈艳辉副教授和刘振副教授主持首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2023年,2022级本科生吴世辉、2021级本科生李心然在湖南省首届“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以“四个课堂”课程矩阵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一)对标国家标准优化课程矩阵
依据《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院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为目标,从2021年开始启动大一新生的新闻传播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培养,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加强专业建设,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个专业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建设“四个课堂”全流程嵌入式课程矩阵:有效夯实课堂教学这个“第一课堂”;常态化开展“一线记者/编辑/主持人进课堂”“校友回家”等“第二课堂”;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新湘评论杂志社等主流媒体签约共建专业实习基地打造“第三课堂”;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成便捷高效的“第四课堂”。
(二)整合优质资源拓展国际视野
学院长期邀请新闻传播学界著名学者、业界精英和优秀校友来院讲学交流。学院共举办268期“书山论坛”,有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023年,学院新闻传播教育创办30周年,共举办数十场名家学术讲座。《光明日报》头条刊发长篇通讯《通识教育17载 不拘一格育人才》,报道了学院通识教育的育人成效。学院还先后邀请纽约州立大学全球中心出版项目主任罗伯特·班奇、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托马斯·明库斯等国际知名专家来院为学生授课,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三、以“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为抓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一)突出实践特色深化情境教学
学院坚持实施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与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顺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性、交叉型特色,在专业教育中全面强化实践特色打造。各专业深化情境化教学创新,普遍设置《实践作品展映与分析》课程,连续多年举办专业展映,全面体现专业育人成效。与湖南日报、新浪等媒体签约共建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成长搭建实践平台。拥有湖南省视听传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现代传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一批省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连续12年持续打造“明日传媒之星”比赛。
学院积极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区校共建”等社会实践活动。2019至2023年,学院共组建88支实践团队,共计40余位老师带队指导,参与学生人数达797人,累计实践803天。依托多元化实践平台,学生在人民网、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多位本科生基于课程实践撰写的论文发表于核心学术期刊。
近5年,学院学生在全国新闻作品大赛、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大赛、全国大广赛、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中斩获国家级奖励逾百项。
(二)聚焦创新创业强化创新素养
学院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重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广告学专业“以赛促学”实践教学创新工作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优秀案例奖,向全国500多所高校进行展示。作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承办单位,每年为省内70余所高校的数万名广告艺术类师生提供赛事服务。投资300余万创建6个学生工作坊,孵化了一批创新创业项目。近5年,获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22项。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夏期登上“福布斯中国发布”2021年度30岁以下优秀创业者榜单。
四、以增强学生“四力”为目标,立体塑造专业核心能力
(一)强化质量监控提供资源保障
学院积极倡导“以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育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为目标,持续加大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力度。聘请专家督导,并结合院内专家抽评和同行互评等常态化手段,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点面结合、合力并进的良好保障。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金专”和“金课”为打造学生的新闻核心能力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平台。各专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表现出色,阳玲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杨丰美获“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日报社新媒体部的闫俏秀、湖南电视台潘瑞林、湖南红网张航等成为省内外各大媒体业务骨干;中国传媒大学陆佳怡、华中科技大学王昀、湖南大学龙强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青年优秀学者;国家广电总局胡书剑、湖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李柯瑶、创新创业人才苗雨露等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
(二)顺应时代要求优化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性”育人,注重“打开院门办教育”,不断吸收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做法。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协同共建,将探究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作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教学手段。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与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广电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近5年,学院共获1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获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体系与评价体系的新思路,该成果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表彰”。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抓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着力打造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铸魂”工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贯穿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