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要闻 > 正文

师大要闻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历史文化学院——厚德尚文、博古通今,培养拔尖创新历史文化人才

2024-05-08 15:58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点击: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始于1938年建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历史悠久。先后有皮名举、李剑农、杨树达、林增平、陶懋炳、谢德风、孙秉莹等史学名家执教于此。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0人(二级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27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8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1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4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青年学者计划1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1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3人。

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设有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分为历史教育、“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两个人才培养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05年设立,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2022年湖南省首次获批的新专业,该专业服务国家建设文博强国的战略,培养能够从事文博行业及相关领域工作和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型文博专业人才。

一、注重“三全育人”,引领学生成才方向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学生思想成长,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学生成人成才,“三全育人”成效显著。近年,学院获评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先进单位、学风建设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等50余项奖励。

强化课程思政,涵养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历史学专业深厚的人文积淀和课程思政元素丰富的优势,引领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研究——以中国近代史课程群为例”“近代中外关系史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一中心二支点三融合四结合:创新‘中国通史(三)’课程思政体系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等立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创新特色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开展“思想旗帜引领航向,青春强国挺膺担当”和“民族复兴迈新程,雷锋精神焕新生”主题红色论坛;积极打造春华团校“品读马列经典,汲取奋进力量”“树立正确三观,争做大国良才”等精品培训课程;组织学院新生开展“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我的支部我的团”形象设计大赛。组织志愿者前往湖南党史陈列馆开展“追忆红色记忆——党史讲解”志愿活动;与师大社区、麓枫社区、长沙市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省党史馆建立合作,开展“暮华凝秋,柿染霜降”“荆纹汉韵,凤鸟呈祥”“小雪凝寒,梅绽香浮”“云纹严彩,漆待湘遇”等志愿服务活动,追寻先烈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传递志愿互助精神,弘扬时代正能量。

开设网络新窗口,助推“互联网+思政”融合。以时代精神为内涵,以创新型网络思政工作为特色,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新思想,力促“互联网+思政”相融合。开设“新·视野”“新·评议”“新·聚焦”“新·史学”“新·影像”“新·师大”“新·榜样”七大特色栏目,同步更新历文动态、历文视线、历文风采、历文人物四大板块。开创“诵历久湘韵,展少年风华”全新栏目,打造“让历史告诉未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力创“五个一”品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依托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特色,成立春秋学社、食尚协会、觅美工艺社等多个社团,形成了以五个“一”学生品牌活动为特色的创造实践能力平台,激发在校大学生对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夯实专业课程,筑牢学生学科素养

1、“学生中心”促推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坚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力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课程体系,锻造精品课程。对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标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各项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达到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中国近代史”入选并核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通史(二)”“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代中外关系史”“世界现代史”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注重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依托“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学院开展大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突出。近三年,刘利民教授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银品、易锐等老师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年以来,学院教师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出版《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教改论文集1部。

(3)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等课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探索历史学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线上慕课和在线课程的资源建设,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网络学习资源的搜集与整合以及“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共享等方面积极思考、交流,转变传统思维学习方式,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提质专业学习转型能力。

2、“强化实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1)实践活动课程化。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院成立中学卓越教师培养协会,举办“中学名师系列讲座”和“未来教育家”师范技能竞赛、精彩一课预选赛,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师范生教学比赛。学院学子获第七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第二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文化产业与管理专业将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引入课堂,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融入创意创新,培养文化自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充分利用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2469件(套)藏品,开展沉浸式教学。2023年底,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推出《潇湘铜华——湖南新出商代南方青铜器展》,广受好评,文博专业本科生参与展览方案撰写、展品借调、布展和运营讲解,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学院与中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衔接,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基地学校的联系,互派教师研究学习,在教学改革创新、本科教育实践、教研教改、推动师资培训等方面合作。历史学专业教学专家常态化应邀参加湖南省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长沙市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活动,赴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长郡中学等学校开展听课、评课与教研,指导中学历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促进深度融合。近年,历史学专业建有稳定的教育实习、见习、研习实践基地共17个,并与这些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3)“双导师制”效果突出。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学专业聘任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历史学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导师。目前,历史学专业共聘任27位校外导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聘请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长沙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以学科优势赋能专业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平台高全,质量保障能力坚实。学院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为湖南省最早设立的文科博士点。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文物学专业硕士点、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历史)以及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中国近代史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培养学科,并且作为学校“语言与文化”学科群的组成部分,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院拥有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代湖南研究)、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文旅部湖南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基地、湖南文化资源研究开发中心、慈善公益研究院、中外条约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历史与人类学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研究平台。

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重视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近五年,承担“中国慈善通史”“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2项国家社科基金,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含重大招标项目2项),各类科研项目78项。学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56部,其中2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慈善史研究”丛书、“近代湖湘文化研究丛书”成为标志性成果。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4篇,CSSCI期刊以上论文187篇。科研成果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9项(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2018年,中国史学科作为学校“语言与文化”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22年,中国史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评定为B类。学科发展为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专业影响不断提高。自1995年以来,历史学专业基地班每届50%左右的学生被保送到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读研,为各名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历史教育方向为湖南及全国各地的中学名校输送了大批骨干教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湖南及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关部门培养了一批从事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运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营销推广的拔尖创新人才。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学院设有“中惠旅助学基金”“好普励学基金”“好普文博励学基金”“灵之心奖学基金”“至美通奖学基金”,每年从基金中拿出5万元以上奖励本科生研究课题。通过设立课题,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启迪思维;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口述史项目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精神和研究能力。学生自办学术刊物《麓山史谈》。近5年,学院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并多次获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比赛一等奖。

四、学生专业基础过硬,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学生综合素质好,技能竞赛创佳绩。秉承“厚德尚文,博古通今”院训,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历史文化人才。学生不断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社会认可度好。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近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年均达90%以上。2021年学院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三年,绝大部分历史学专业师范生选择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好。

优秀校友辈出,服务社会能力强。建院以来,学院培养了万余名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毕业生,他(她)们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等各领域担当作为,业绩卓越。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长沙市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黄敏兰,正高级教师、广东仲元中学附属学校校长、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教育专家谭方亮,正高级教师、湖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国斌,正高级教师、湖南省新时代名师名校长、长沙市卓越教师刘觅知,正高级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长沙市高中历史首批卓越教师龚宇等大批在教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学历史教师;也培养出了一批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等为代表的著名历史学者,以暨南大学副校长夏泉、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校长;以及以广东好普集团董事长颜盛繁、中惠旅集团总裁肖沛宇、至美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昊铱、至美通中国区总经理徐益等为代表的企业家,他们成为新时代科研、管理、实业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优秀校友。

分享到:

上一条:谢资清到世承书院调研

下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生命科学学院——创新引领,培养生命科学卓越人才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