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户     |

   一流学科    |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成果 >> 正文

新作推介丨阮炜:《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价》


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湖南师范大学阮炜教授所著的“文明研究系列”丛书第三卷——《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价》正式发行。

《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价》一书,基于理论描述,着重讨论世界各大文明几千年来在生命样式、精神特质、文明规模、文明力、文化-科技能力等方面的衍变形态及其影响等时代议题。“文明”究竟为何?它是一种跨时空、跨世代的思维-信仰模式,同时也是一些秉有特定思维和信仰模式的人类集群;它不仅有生命形态的文明,更有共同体的文明。风物长宜放眼量。各个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冲突与交汇必不可免,但无法抹去其优长和短板,应给予适当评价。

该书所属的“文明研究系列”丛书系我校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打造的“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库”重点资助项目。除本书外,《文明理论》《文明的意志》等丛书内著作也已推出。该套丛书力求通过更大视野、更大格局的文明研究,以“社科之智”回答“时代之问”。


书  摘(摘自书籍序言)

自黑格尔、斯宾格勒以降,西方研究文明的学问可谓蔚为壮观,成果早已汗牛充栋。相比之下,从中国人的视角考察各大文明,梳理文明间的互动,进而对各文明的表现作出适当评价的著作则不多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大陆、香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作用将大大增强,将发挥一种比现在重要得多的作用。这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它不得不扮演的角色将有本质的不同。

但要实现角色转换,迎接新世纪的担当,首先得树立起自信。而要树立起自信,就得花力气认识从古到今所有的文明,从而更全面、深入、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文明。要树立起自信,就不应让自己的心态继续滞留在过去,尤其是1840后几十年里屡战屡败、割地赔款的屈辱之中。既已崛起,就不能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受气包,总是沉湎在自虐中无以自拔。21世纪的中国不是清朝,也不是早期民国,并无“救亡”问题亟需解决,也无需发出“打倒孔家店”“烧掉一切线装书”的怒号。而完全可以心平气静,对中国文明乃至所有文明的长处短板作一客观的掂量和评估,即在生命样式、精神特质、文明规模、文明力、文化-科技能力等方方方面面,对从古到今所有文明的表现作出评价。只有在对各大文明有一个基本了解和适当评估,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明,才可能更准确地把握其优长和短板,才可能鉴古知今,更好地走向未来,把握未来。

应注意,有生命样式、精神特质意义上的“文明”,也有与特定生命样式、精神特质捆绑在一起的共同体意义上的“文明”。当已故学者亨廷顿讲“文明的冲突”时,他显然不是在讲生命形态甚或物质层面意义上的文明的冲突。东亚人喜欢喝的茶、阿拉伯人喜欢喝的咖啡和拉美人喜欢喝的可可,是不会冲突的。他想要说的是,禀有特定生命样式和精神特质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他甚至预言,未来世界将发生“文明大战”。这并不奇怪,是不知内敛、咄咄逼人的文化心态使然。大量事实表明,文明间以及无数未发展至文明便夭折了的历史实体间有冲突,但更有融合。传承至今的主要文明如中国、印度、西方等无一不是由无数较小的历史实体融合而成的。不乏象征意味的是,在习俗的层面,东亚人也可能非常喜欢喝咖啡,阿拉伯人和西方人也可能非常喜欢喝茶,但西方人、东亚人、阿拉伯人或其他任何民族也可能同时喜欢这三种饮料。

即便在更具实质意义的宗教层面,不同精神要素也并非不能融合。在很多情况下,与文明捆绑在一起的宗教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可调适性和可融合性。如果一个中国人信奉了基督教,能心安理得地说“多一个基督徒便少一个中国人”吗?如果一个印度人恰恰是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印度也称帕西教)徒或天主教徒,可以说他本质上是个伊朗人或西方人,而非是认同印度文化、印度国家的印度人吗?如果东汉以降无数中国人信佛,可以说他们认同的已是印度文化,所以不再是儒家子孙吗?如果一个日本人恰恰信佛,可以说他认同印度或中国文化,所以不再是日本人?甚至当一个中国人印度人拿到了美国绿卡时,可以肯定,他从此不再实践中国或印度文化,不再认同中华或印度国家吗?

但,讲文明的融合,尤其是器物层面的文化互动和交融,并不是说一个普世文明已经形成,更不是说普遍和平已经降临,人类进入了“千禧年”,实现了“世界大同”。不能因为全世界都利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互联网、人工智能,全世界人们都看好莱坞电影、吃麦当劳快餐,便认为已然出现了一个全球文明。这些多属于器物层面的事物或许有助于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但不能认为,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文明。即使真出现了这样一个文明,也不等于被叫作“文明”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之间将不再有争端,不再有冲突,而“文明大战”必定不会爆发。既然两次世界大战能够在一个单一文明即西方内部发动,且主要战场都在欧洲,便没有充分理由认为,未来必定不会发生亨廷顿所说发生在文明之间的世界大战。因此,确保未来不发生“文明大战”,是对人类文明的考验,是对人类本身的考验。职是之故,应当把文明关怀上升到人类关怀的高度。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每个国家、每个个人最负责任的态度。

讲文明冲突也好,文明融合也好,文明间的力量对比毕竟正在发生剧变。相对于其他文明,西方正在由先前绝对的支配地位走向衰落。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西方的衰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1919 年,斯宾格勒发表其《西方的衰落》;1945 年,美国这一西方文明的重要分枝或它的一个亚文明,强势登上世界舞台,而在此之前,它一直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想与旧大陆有太多纠缠。这很难视为西方衰落的一个证据。正如西方的崛起历时四百年之久,它的衰落可能至少也需两三百年。如果将 1500 年这一方便的年份设为西方崛起的始点,那么 1900 年是它权力的峰顶,而谷底则可能要到 2100 年才会到来。更何况衰落不会中直线下降,而可能是不规则的,有间歇和反复。

文明的兴衰涨落也并不是什么“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或许需要数百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如果这一假说能够成立的话)。即便不拘泥于十位数和百位数的区别,也没有任何理由对走下坡路的文明幸灾乐祸。如果认可这脍炙人口的“河东河西”说,认为现在轮到你闪亮登台、倾情表演了,则从逻辑上讲你终得下台,帷幕终得降下。很明显,“河东河西”说是未经深思的轻率之论。更何况西方衰落即便是真,也至少需要一二百年时间才能成为现实。甚至亨廷顿对“西方衰落”的描述也不无夸大。他在对比各文明在世界军事人员总数中所占的份额时,指出西方 1900 年占世界总数的 43.7%,而 1991 年则只占 21.1%,却闭口不谈在高科技条件下,西方军事优势(先进武器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战争组织及动员形式)自越战结束以来已大大加强,与其他文明间的差距可能正在扩大。

无论如何,未来几十年,摆在所有人类 — 尤其是大国 — 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是如何在力量对比急剧变化形势下,努力适应一种日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学会互助互利,互谅互让,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戮力同心改善既有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状况,共同治理好这个星球,使我们这个物种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阮炜,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领域为文明文化研究、西方古典学、英语文学研究、形态语言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座教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讲座教授。兼任上海三联书店《西方古典学译丛》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古典学译丛》主编、Globality Studies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编辑:徐雪

审核:杨安


新新闻

更多

2024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人工智能与精准...

2024年04月07日

研究院举办第十五期“敩学半”学术沙龙 ...

2023年12月18日

研究院举行第十四期“敩学半”学术沙龙 ...

2023年11月16日

研究院举行十三期“敩学半”学术沙龙 共...

2023年05月28日

研究院举行第十二期“敩学半”学术沙龙 ...

2023年05月16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