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

【光明网】沈可:凝聚合力,促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4-11-06 20:07   来源:光明网   作者:沈可   点击:

【回音壁】

作者:沈可(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青少年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对此高度关注,推出聚焦多地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的专题报道等,取得良好反响。笔者认为,推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凝聚起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强大社会合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体教融合为主线,提升青少年体育综合素养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必须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完善教学模式,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质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建好建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设施配置、训练教学、竞赛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体育同其他学科相融合,打破传统教学壁垒,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引导青少年均衡发展,不断强化体育知识素养、体育技能素养和体育道德素养。比如,将体育与数学、物理等知识结合,通过组织运动实验、比赛数据分析等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可以将体育与德育结合,深入挖掘体育所蕴含的团结、拼搏、坚韧等精神内核,实现体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巩固拓展体育项目进校园范围,在原有足球、武术、游泳、柔道进校园的基础上,增设篮球、排球、乒乓球、攀岩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

以赛事协同为载体,搭建青少年体育竞技平台

体育竞赛是青少年激发运动潜能、展示竞技能力的平台,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完善赛事结构,有效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校、县、市、省)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竞赛选拔体系,形成“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层层选拔”的竞赛格局,为青少年提供完备的体育成长路径。常态化开展校内、校际小微型体育比赛,办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赛事,推广街舞、跑酷、攀岩等新兴竞技项目,精准划分年龄组和参赛范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育多样化体育赛事市场主体,鼓励学校与体校、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中心等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拓宽和畅通青少年参与体育赛事的通道,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青少年赛事评价机制,建议教育与体育部门协同制定政策,探索学生体育竞赛成绩积分制度,将累计积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教育与体育融合发展。

以主体协同为支撑,凝聚青少年体育育人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作为育人环节三个重要主体,承担着为全社会营造健康教育环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精准提供运动方案,科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积极向家庭和社会分享体育教育理念和成果;家庭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注重和学校双向沟通,帮助青少年激发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引导社区、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建立职责清晰、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要提高协同育人主体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体育教学课题研究,不断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家长的指导和培训,确保学校体育教育与家庭、社会有效衔接,为协同育人提供坚实基础。要注重信息赋能,建立数字化平台,整合体育教育资源,为家校社协同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增加体育教育的灵活性和可及性。

以资源协同为保障,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

整合全社会各方面资源,是保障青少年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青少年体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政策配套、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建立青少年体育多元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参与青少年体育事业。可探索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体育干预方案,要研发“近视防控操”,开展运动减肥干预试点、体姿改善试点等,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要加快推进县级体校改革,恢复和加强县级体校业余训练职能,实现体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整合学校、社会体育设施资源,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引导各类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免费开放;支持学校与社会力量协同建设和运营体育资源,实现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效益共创的良好生态。要建强体育人才队伍,依托高校、体育协会、俱乐部等打造复合型体育教师、教练员培养体系,定期考核培训,培养兼具体育运动技能以及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体育教师;鼓励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从事体育教学,出台职业转型优待政策,实现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5日 14版)

原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4-11/05/content_37657104.htm

分享到:

上一条:【新湖南】城步: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罕见水青树分布群落

下一条:【红网】上好安全“必修课” 4000余名师生共同体验消防应急演练

关闭

Baidu
map